
请翻到圣经马太福音第2章。马太福音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它是整个新约经文的开局;在圣灵的感动和默示下,它被放在新约的最开始。
大家都知道,新约的主题是耶稣基督。尤其是四本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福音书,更是对主耶稣的直接叙述。在各个福音作者的笔下,每一本福音书都以一种各不相同的特定方式去描述主耶稣基督。尽管全都覆盖了主耶稣的生平,它们的记述风格各不相同,所叙述的角度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独特性。马太福音强调主耶稣是君王,要治理万方。马可福音则强调主耶稣来服事人,在世上服事和受苦。在路加福音,主耶稣是人子,分担我们的罪和负担,又满有怜悯。而在约翰福音,主耶稣是神的儿子,来实现神的启示和救赎。
每一本福音书的作者都从一个不同的独特角度揭示主耶稣。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奇妙的拼图。在马太福音,他是君王;在马可福音,他是仆人;注意,其中有鲜明对比。既是君王,又是仆人。两个极端在这里对立又统一。另外两本福音书也有类似的对比。在路加福音,耶稣是人子;在约翰福音,他是神的儿子。人和神,君王和仆人,两组绝对的对立。所以,耶稣基督覆盖并且统一所有的对立。耶稣基督既是在上的君王,又是在下的仆人,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他连接着天与地,神与人。在四福音书的多元性中,又有前后不变的道理。
我们知道马太福音从君王和主宰的角度来阐述耶稣基督,内容全部围绕着他的权柄而展开,说基督是主,有权治理世界,他是弥赛亚,是受膏者,是应许的君王。马太福音开宗明义点明了主题。一开始就是耶稣基督的家谱,说:「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等等。说他是大卫的子孙,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是以色列的伟大国王,犹太人的王必是来自大卫的血脉。所以马太福音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耶稣基督是大卫的子孙。他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犹太人,又是大卫的血脉,而犹太人的王必来自大卫的血脉。因此,耶稣基督有权统治和管理万方。马太福音的这个开始非常独特。其他三本福音书都不是这样开始的。马太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全文,当然是因为要展示基督作为君王。所以一开始就追溯到亚伯拉罕和大卫王。
至于马可福音,我们现在只要知道马可是从作为仆人的角度来阐述基督。也因此马可福音没有基督的家谱,对于仆人来说,家谱似乎无所谓。
至于路加福音,核心理念在于基督是人子。因为基督是人子,所以路加福音也给了一个基督的家谱,并且是上溯到亚当。亚当是人类始祖,第一个人,基督是他的后裔。
第四本福音书,约翰福音,核心在于基督是神的儿子,所以它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家谱,而直接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它是从永恒到永恒,直接阐述基督在永恒中的身份。
所以,每本福音书都有独特的终点,相应地也有对耶稣家谱的独特叙述,或者干脆就不要家谱。马太福音强调的是耶稣作为弥赛亚君王,作为神的受膏者来治理和主宰一切,所以,家谱要强调大卫的血脉。
从马太福音第1章,我们看大卫的血脉直到约瑟和马利亚,然后就是耶稣,所以耶稣有权作王。如果犹太人在那个时代要按照祖先的规矩立真正的君王,耶稣基督是当仁不让的以色列的君王。马太福音第1章要强调的就是这一点,基督是君王。从家谱之后到马利亚的怀孕,每个细节都是在强调耶稣是从大卫而来的,以色列王位的当然主人。
在第1章通过血统来揭示耶稣的君王身份以后,马太福音第2章又通过某些特殊人物对他的尊崇来展示耶稣的君王身份。按照马太所说,如果耶稣是君王,首先家谱就可以证实这一点,他具有从祖先而来的法统。然后作为君王,必须有人去尊崇他。所以在第2章,我们读到东方博士特地前来敬拜刚出生的耶稣,并且宣告他是犹太人的王。马太的记述总是紧扣主题的。首先从家谱强调耶稣是王,然后从东方博士对他的尊崇和敬拜,尤其是通过博士献上的礼物,揭示耶稣是君王的身份。
关于那些东方博士,有一些有趣的事情需要知道,上次已经谈论过了。以下稍微概括。在第2章的第1节写道:「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所谓博士,在原文是很难翻译的词汇。原本是指古代米底亚人中的一个世袭的祭司的部族。米底亚人是古代人数众多的部族,其中有许多部族,有一个是世袭的祭司阶层,他们在米底亚人中间地位尊崇,类似利未人在犹太人中间的地位。他们以智慧着称,也从事巫术、占星术之类的活动。在巴比伦,波斯和米底亚帝国中,他们都具有帝王的老师或者顾问之类的崇高地位。
因为他们地位崇高,所以当时在波斯或者帕提亚帝国,所有的国王都要拜他们为师,学习法律知识,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米底亚和波斯律法,而且所有的国王在即位前,都要经过他们的认可和同意。所以,他们可以算是以色列东方各帝国的帝师们,或叫做拥立国王者。他们的主要职务之一就是认可国王和给国王加冕。他们在各个东方帝国的朝廷中都显着存在,传统可谓源远流长。然后当那些东方的博士特意来到伯利恒,要向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是主耶稣基督,献上敬礼,并且尊崇他为君王,那会是怎样的一件大事呢!
所以马太要强调的非常明显,前面说了基督在血统上是当然的君王,现在又强调他是被世人认可和尊崇的君王。更有趣的是,来认可和敬拜他的,不是犹太人,而是外邦人,是来自东方世界有崇高地位的外邦人。有人可能会问,那些东方博士从哪里知道关于基督和弥赛亚的事情?我说过,在公元前586年,也就是耶稣诞生的500多年以前,以色列人被抓到巴比伦,也就是两河地区,当时那里住着巴比伦人、米底亚人、波斯人。以色列人和他们混居在一起,把很多很多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告诉他们,尤其是关于弥赛亚的事情。其中还有个犹太人爬到很高的位置,就是旧约先知但以理。
在但以理书5:11,提到但以理一度成为所有那些东方博士的领袖。毫无疑问,这位神的伟大先知肯定会告诉手下很多事情,关于未来弥赛亚君王的事情。所以一切都顺理成章。博士把这些预言记在心里,他们在后面的几个世纪,一直在寻找那位伟大君王的迹象。他们一代传一代,直到那一天,他们立刻认出了基督到来的迹象。
在犹太人所处的那个时代,世界上有两大强权。东面逐渐冒起的就是波斯,当时叫做帕提亚帝国,正在蓬勃兴起或者说是中兴起来,因为他们曾经兴旺过,后来衰落了,现在又再崛起。西面的就是罗马。罗马的实力和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当时在以色列的西边,不仅是欧洲,也包括别的很多地方,甚至以色列自己还有以色列东边的一些地方,都在罗马的统治下。但是,东方还是在混乱中,总是有暴乱,有冲突,从不屈服。所以当时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有着很深的敌意。
因此,东方帝国一直在寻找一位合适的君主。他们曾经有过一个叫做弗拉特四世的国王,后来因为能力太差被废黜了,王位依旧虚悬。然后那些博士来了,或许他们感到这应该就是他们梦想的王朝,或许这位就是那个可以一统天下,带领他们打败罗马帝国的人,然后帝国可以恢复以前的荣光。要知道在很久以前,巴比伦帝国和米底亚-波斯帝国可是曾经统治过世界的。所以他们需要找到真正称职的君王。除了那些分析,我相信博士同时也在寻求超于世俗的君王之上的东西。我认为他们也是真正敬畏神的人,他们对政治有完全清醒的认识,知道政治是什么玩意,但是他们可能也看到了其中的宗教意味,或者说属灵的意味。我认为他们也感到这是不寻常的时刻,神做了不寻常的事情,把不寻常的受膏者带来,不寻常的君王,就是在旧约中预言的弥赛亚。
所以,除了政治目标,博士心中肯定也有属灵的追求。他们得知这位君王就要诞生,不辞劳苦地来了。神将自己的荣耀显示为荣光,照耀在东方的天空上,为他们启示自己。他们从学过的经文和预言中立刻理解,那是先知但以理和许多别的犹太人期待的弥赛亚。所以他们立刻打点行装上路,目标当然是耶路撒冷。心里想着,或许这就是他们一直等待的那位国王,当然也一定是但以理和许多别的犹太人在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谈论的那位属灵领袖。
他们来到耶路撒冷。一群波斯的大人物寻找新的君王;马太的叙述想给我们看的,就是这个景象。耶稣基督是王,这些专门负责辨别和挑选国王的东方帝师知道耶稣基督是王。那些人也是福音在外邦人中结出的最初果实,是外邦人中最早归向基督的人。同时,当时的犹太世界还一点也不了解将要发生的事。并且这一切都符合经文,完全按照经文的预言发展,约翰福音1:11说:「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前面说的可以看作拉开了戏剧的布幕,后面我们可以把第1到第12节的故事看作五幕场景。第一幕场景叫做:到来。第1和第2节说的是东方博士到来,我们简单复述一遍:当希律王在位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我们说过博士看见的迹象,其实就是神的荣耀显现,是主的荣光。博士知道耶稣是君王,所以他们特地前来拜见他,以对待君王的方式礼拜他。马太以此作为见证。来自非犹太世界,外邦人世界,东方的大人物,常为帝王之师的博士,认为耶稣是君王,特意来尊崇和拜见他。
大家想象一下,对于当时的犹太世界,马太福音的内容会是怎样的雷霆震耳。马太福音是公元50年左右成文的,说被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那位耶稣原来就是神应许的弥赛亚君王。在马太动笔的时候,耶稣基督已经被犹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马太对犹太人说:「他就是弥赛亚,就是神应许给你们的君王。」可以想象这消息会带来怎样的震撼。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东方博士并不是正好三个人,也不是圣诞卡片上那种骑着骆驼的白胡子老头。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有几个人,有的估计甚至说有12人之多,还有的估计说可能更多,但是我认为研究这个没有意义,因为圣经没说是几个人。不管怎样,当时有那么一群来自东方的人,穿着古代波斯特色的服装,带着随从,风尘仆仆地来了。当他们来到耶路撒冷的时候,立刻成为当地人谈论的焦点。
他们说他们看见了人子到来的标记,所以他们特地来拜他。拜,原文所用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俯伏下来亲吻对方的鞋子。在当时的背景是用来表达对君王的尊崇和敬意的。后来这个词转义为心中的态度,内在的尊敬和崇拜。所以说,他们特地前来,为要敬拜作为弥赛亚的人子。
还有,拜这个词原文是吻别人的鞋子,或者说俯伏下来亲吻地面,表示虔敬和尊崇。在新约里面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总是用来描述对神灵或者是与神有关事物的态度。这个词只对神才使用,不用于对人。启示录里面,当使徒约翰在天使脚前俯伏要拜他的时候,天使对他说:「千万不可!你不能敬拜我。你要敬拜神。唯有神是配得敬拜的。」
研究古希腊语的专家基特尔,写过许多研究希腊语词汇的专着,针对马太福音这一段写到:「东方博士的『拜』,在原文语境中表示的是对宇宙之主的敬意。」它针对的对象只能是神。所以,博士来到耶路撒冷,他们不仅是在寻找预言中的犹太人的王,不仅是政治上的王,他们期待的是全人类的君王,全世界的主,他们也期待能见证到某种超越普通人类的存在,能见证神。所以马太使用这个只表达对神敬拜的词,不管当时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说明了,东方博士拜的是神。
马太福音第4章又用了这个词,是撒但在诱惑基督时说的话,撒但对基督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斥责撒但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我们要拜,只能拜神。
那些东方博士对弥赛亚和君王的见证,绝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他们很可能知道自己见证的是神,所以他们的拜,不是对普通君王的拜,而是对神的敬拜。他们来敬拜这位受膏者,神差遣的受膏者,应验旧约全部预言的受膏者,也是超越自然的救世主,耶稣基督。
「到来」这个场景结束后,就是第3节的「不安」。「希律王听见了,就心里不安。」我们对此一点也不奇怪,而且,「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希律是当时的犹太国王,这么一群家伙远道而来说有另外一个人,是犹太人的王,希律会怎么想,呃,新的犹太国王?那我到哪里去?而且这些人还不是普通人,是波斯的大人物,东方来的博士,他们的话份量很重,在希律看来,这些人是要找到另外一个人,把王冠戴在他头上,然后在波斯-帕提亚帝国的武力支持下,以色列会成为战场。注意希律本人是以东人,作为以东人却能得到罗马政府的扶持成为犹太国王,是因为他手段够狠够毒,把所有的潜在对手都给清除了,才有了后来的位置。那时他已经70岁,而且余日无多,却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宝座受到了极大威胁。
希律害怕了,他为人多疑、善妒,又极为敏感,所以他非常不安。不安是坐卧不宁的感觉,希律感到胆战心惊。耶路撒冷全城的人也都和他一起不安起来。上次我曾经分析,为什么整个耶路撒冷都也跟着胆战心惊,因为他们都知道希律是个疯子,如果希律疯狂起来,他们都会跟着一起完蛋。大家还记得上次我们说过的,希律死前的疯狂举动么?希律说:「我知道我死了以后,没有人会为我伤心。所以我要把耶路撒冷最有名望的那些犹太人全都抓起来,在我死的时候,把他们全部处决。我要让全耶路撒冷都在我死后哭泣。」他就是那样一个疯子。
所以耶路撒冷人全都恐慌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希律发狂,肯定会拼命折磨他们。事实上,他们也的确遭了大难,因为没多久希律就屠杀了伯利恒和周边地区所有两岁以下的婴儿。所以希律不安的时候,他们也都发抖。
上次我们在这里就停了,现在我们继续看第4节。马太福音第2章第4节,希律开始要采取行动了,经文写道:「他就召齐了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这是不是很有趣?希律问的是谁要出生在何处?是基督。所以你看,希律完全知道这位刚诞生的新王并不仅仅是人间的国王,而是弥赛亚,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在希律的时代,所有人都在期待着神应许的弥赛亚,期待这位弥赛亚拯救大家,带领大家脱离苦难,至少他们许多人都在嘴巴上不停地如此祷告,也在心里祷告。希律心里非常清楚,所谓犹太人的王和神所应许的弥赛亚,其实是同一回事。
希律很清楚,他所面对的不是普通人,而是有神的作为在其中,是神的应许。希律知道的其实不比那些东方博士少。奇怪的是,他的反应却是完全不同。一个要去敬拜他,一个则是要杀了他。希律恐慌了,希律愤怒了。希律从不会对不起自己,希律是很精明的人,不会干出杀掉东方博士那样的傻事,当然也可能是他做不到,因为作为大人物的东方博士很可能带了一千以上的波斯士兵,可能希律的军队正在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又可能希律觉得如果先杀了那些博士,也就断了找到那个小孩的线索。毕竟,他的对手是那个小孩,可不能让他漏网了,至于那些波斯来的博士,管他们去吧。只有那个小孩才是他的对头,是他的潜在威胁,所以如第4节说的那样,希律开始行动了。希律行动的第一步,是把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都召集起来。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花了太多时间讨论东方博士的身份,上次又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历史上的希律王,今天我们要关注另外几个人物,祭司长和文士。各位也需要熟悉他们,因为在整个马太福音里面,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首先,祭司长。在四福音书中,祭司专指犹太人中的一个特定阶层,他们专门负责管理圣殿和相关的事务。当时在犹太人中间存在一个特殊种姓:利未人;利未人是以色列人中的一个专门支派,是祭司群体。如果你不是出生于利未人家庭,你就没有资格当祭司,没有资格管理圣殿。而且他们也是国家的管理者,因为当时的以色列是某种程度的神权或者神主政体,政治和神学是密不可分的。神权政体意味着神是最终的统治者和管理者,类似的,我们熟悉的民权或者民主政体意味着普通人民是最终的统治者。
所以,在以色列有祭司和祭司长,他们是国家事实上的管理者。但是在祭司中间还有几个派别,大家需要理解。第一个派别是那些大祭司,他们是祭司中的最高层。按照道理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只应该有那么一个大祭司,但是呢,因为种种原因,常常是有好多个大祭司同时存在。大祭司原本是唯一的,是唯一的一个能够进入至圣所的人。在犹太人传统上每年一次的赎罪日,直到今天犹太人还有这个节日,大祭司要进入圣殿,进入圣所直到至圣所,然后把赎罪的血撒在施恩座上,为整个以色列民族献上赎罪祭。只有大祭司一个人有资格这样献祭,也只有大祭司,可以在每年那么一次进入至圣所,为此他还要在自己的袍子上系上铃铛,好让外面等候的人能够听见他移动的声音,确定他还活着在行使职责;因为如果他本人的罪孽过于深重,结果会如何呢?他会死在里面;所以如果外面等候的人听不到铃铛响动的声音,他们就知道事情不妙了,然后他们可以把大祭司的尸体用绳子拖出来。大祭司不仅在袍子上系上铃铛,也要拴着绳子连接到外面。就是大祭司也不能在至圣所里面停留太多时间,而且一年也只能进去一次。规矩就是这么严格。
从他的权力看,大祭司其实是以色列的元首。首先他是犹太公会的领袖,这个公会共有七十人。犹太公会正好有七十个长老,就好像国会或议会一样。这七十个人的犹太公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大祭司是议长,犹太公会是议会,他们同时也是犹太人的最高法院,他们既是法律的制订者,也是法律的守护者。他们作出最终的审判决议,也制定全部的法律。他们等于是立法和司法的合一机构。大祭司是他们的最高领袖。
无论从政治还是宗教来看,这大祭司都是位尊权重。比如说,在审判耶稣的时候,大祭司就是主审。在审判早期使徒的时候,比如审判司提反和保罗的时候,大祭司也是主审。他们手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同样有趣的是,大祭司经常因为政治原因,被赶下台;所以,整个祭司体制早就腐化了。而且罗马政府可能也要插上一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基督的时代,常常有大祭司被赶下台,然后新的大祭司被挑选出来。新约提到了两个大祭司,一个是亚那,一个是该亚法。他们都是大祭司。亚那先当上大祭司,该亚法后来上位。亚那下台以后,该亚法接替他的位置,但是亚那还是很活跃,也仍然被称作大祭司。
而且,当时的大祭司可能不止他们两个,而是有很多个。事实上,在以色列历史上,经常有很多个大祭司同时存在。他们的背后是强大的贵族集团,掌控和分配着政治权力。所以他们是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在新约里面,你们到处可以都看到他们的影子,有时是该亚法,有时又是亚那,亚那经常是在幕后,藏在该亚法的背后行动。
还有,当时还有另外一类高等祭司,叫做圣殿长,也就是耶路撒冷圣殿的殿长。他的身份和地位仅次于大祭司。他又是圣殿警卫队,也就是圣殿武装力量的总司令。当时以色列有自己的武装警察,而且按道理,那些警察同时也是某种类型的祭司。那些祭司执行命令,指导国家机器的运转。所以,圣殿长就是圣殿武装警察的总司令,他有权力抓人和逮捕人。同时他又是由大祭司任命的,而且总是来自大祭司的家族或者是另一个精英家族。也就是说,圣殿长其实是大祭司手中的牵线傀儡。圣殿长有权逮捕人,所以如果大祭司想要逮捕某人,他就可以命令圣殿长去奉命实施。圣殿长只能听命,否则大祭司就会另外选一个人来当圣殿长。一切都在大祭司的掌握之下。
此外还有第三种类型的祭司,也包含在所谓的祭司长之中。注意,祭司长并不是一种正式头衔,而是对现任大祭司、前任大祭司,还有圣殿长和高等祭司贵族等一大批人的统称。这些人是各个圣殿的管理者、统治者、财物掌管者,也包括犹太七十人公会的全体成员,还有他们周围及手下的精英人物。所有这些人合起来,我们称为祭司长。其中有现任和前任大祭司,有公会全体成员,有圣殿司库,就是掌管圣殿库房的,他们负责收取奉献给圣殿的钱财,在圣殿的妇女院里面有13个钟形的奉献盒收取朝圣者的奉献,也有掌管圣殿警卫部队的,等等。这一大帮人是贵族阶层,是犹太政权的大脑,是犹太政治的中心,也是以色列社会的金字塔顶层。现在希律把他们都喊来了。
另外,在他们背后还有那么一大群人,是日常具体事物的基层执行者,普通的祭司。他们和祭司贵族阶层有区别。他们不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贵族。这些普通祭司被分为24组,轮流来圣殿值班。也就是他们在圣殿没有全职工作,而是临时工,在每年的某个特定时间段过来负责圣殿日常基层事物。他们每一组人一年来圣殿工作两次,每次一个星期。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就是一个底层的普通祭司,你平时住在自己的家里,可能在耶路撒冷也可能在周围其它地方,你平时有自己的工作,比如泥瓦匠、石匠之类,养家糊口;你也可能是牧羊人,或者别的什么职业,不管什么工作,反正你总得有别的收入维持生活。然后每年有那么两次,每次一个星期,你去圣殿承担底层祭司的工作。那就是普通祭司的生活。根据许多历史学家的估计,在耶稣时代,可能有一万八千名那样的普通祭司,他们位于祭司贵族之下,是祭司金字塔体系的基层。
使徒行传6:7说:「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我确信,那些得救的祭司必定是来自前面说的普通祭司阶层,也就是来自那一万八千人的祭司临时工。他们从来不是祭司长,也不可能是,他们只是祭司。所以在整个祭司体系中,他们往往是最好的那一部分人。
还有,即使在那些普通祭司们之下,还有更底层的人,比如所有其它的利未人,他们都有利未支派的血统。他们是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也被分成24个群体。只不过他们不去圣殿作管理性的工作。他们的宗教职业是音乐,在圣殿从事音乐事工。犹太密西拿,是塔木德经的一部分,收录了大量犹太历史的材料,其中说那些人在圣殿担任警卫。所以,他们在圣殿的基本工作是警察的干活。但是他们也的确有一份宗教上的工作去做,而且非常属灵,非常奇妙—音乐事工;但是在圣殿,音乐事工只是附属性的,正规的工作是在祭坛上献祭和牺牲。
关于当时的犹太祭司,应该有完整的概念了吧。大致说来,在金字塔的顶端是大祭司和圣殿长,然后是属于祭司贵族阶层的祭司长,再往下是普通的祭司,再到更底层是其他利未人,他们在圣殿担任警卫。在新约圣经中你经常看到他们,尤其在使徒行传和福音书中。我们在后面的分享中还会不断遇见他们。
总之,当时犹太社会的祭司分为贵族和基层两大部分。他们维持整个犹太国家机器运转。当然,在这个机器上面,还有罗马政府,因为罗马政府把以色列变成附属政权。但是到了耶稣的时代,犹太祭司长已经彻底堕落为一群腐化官僚了,除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再没有其它追求。圣殿中的种种黑幕骇人听闻。那群祭司长是腐化官僚和政客,从新约圣经的开始处,也就是马太福音第2章开始,他们就是处在耶稣基督的对立面,他们从头到尾都在和耶稣基督作对,直到把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用谎言、阴谋、诡计、政治,把基督变成了牺牲品。
事实上,主耶稣在自己传道事业的开始,就直接去了耶路撒冷,直奔圣殿,用鞭子洁净圣殿。后面的一切都由此开始。主耶稣直接打击到以色列的黑暗核心,那与神的真理作对,要败坏神在地上事业的黑暗核心,把那些混蛋赶出圣殿。
但是,祭司长和他们的手下是犹太国家的决策者。我们回头再看第4节,希律王召齐了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所谓文士,是指来自其它以色列支派的学者,他们不是利未人,是律法学者和专家。他们把生命奉献给律法的学习和研究,是当时的圣经学者,当然只是针对旧约圣经的学者,他们手上没有新约圣经。所以他们是旧约圣经的专家。他们对经文的研究方式既琐屑又吹毛求疵。旧约先知以斯拉就是一位文士,圣经说他能背诵整本旧约,他能把创世纪默写出来。别的文士也类似,他们是旧约圣经字句的巨人,是细节的专家,是文士和学者。
还有,在文士中有许多是法利赛人,因为那些人是文本主义者,也就是原教旨主义者,也是律法主义者。他们从字句和形式来理解所有经文,认为字句怎么说就是怎么样。另一方面,文士中也有许多人是撒都该人,他们是自由主义者,他们想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圣经,让圣经为自己服务。所以他们拒绝相信经文中的许多事情,比如他们不相信复活,也不相信有天使存在。
他们其实也是两类神学派别,分别是当时的原教旨主义和自由主义,各有自己的文士和学者。不论是法利赛人的文士,还是撒都该人的文士,他们都是主耶稣的对手。他们都试图用语言陷阱来陷害耶稣。所以,从马太福音第2章开始,那些以色列的政治核心和决策的大脑就已经站在基督的对立面。顺便说,文士后来变成了犹太教的拉比,就是今天的拉比,他们是犹太教律法专家。今天的拉比不再属于利未支派,他们的血统无法查考,他们是现代社会的犹太教文士。
所以希律王召集所有政客和神学家,估计他们并不心甘情愿。那些政客从未听说过新的犹太王,神学家也一样无知。奇怪的是,他们并不在乎。他们其实是被远道而来的波斯人绑架了,那些波斯人宣称新的君王诞生了,而且他就是神曾经应许的弥赛亚。那些犹太贵族被外邦人硬拉出来;那些外邦人说有大事发生了,而他们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然后希律王问那些高层贵族和神学大师:「基督当生在何处?」希律问这个问题,不是因为他真想知道基督在哪里,然后可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恰恰相反,他问这个问题完全是为了他自己。我不能不想到,多少人阅读圣经和研究圣经,只是为了从中寻找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为自己服务,而不是真正要寻求神的义和神的道。那是不对的。就像希律王探究神的话语是为了他自己的罪恶利益,而对抗神的旨意。我们也不能那样去利用圣经。我们对待圣经的态度,必须是抱着敬畏和诚实的顺服。而希律王研究神的话语,全然是为了自己,一点敬畏和顺服的态度也没有。
很可能希律自己也知道答案,根本不需要问别人。要知道弥赛亚会在哪里出生,在当时的犹太人中间是常识,可以说是路人皆知。不需要专门去询问那些神学大师。约翰福音7:40记载:「众人听见这话,有的说:『这真是那先知。』有的说:『这是基督。』但也有的说:『基督岂是从加利利出来的吗?经上岂不是说『基督是大卫的后裔,从大卫本乡伯利恒出来的』吗?』」这段经文的背景是耶稣前面说了一些话,有人不高兴,他们说:「你不可能是基督,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基督必定要出生在伯利恒,而你是加利利人。」所以那是当时的常识。希律王不可能不知道。或许他不太确定,或者不太自信,所以不想浪费时间,先确认一下。他想要那些神学专家给他正式答复。后面那些人的回答也真令人难以置信。
我们看第5节:「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说:犹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
他们精确引用了经文。他们引用的是旧约弥迦书5:2。所以他们告诉希律王,基督要出生在伯利恒。先知弥迦就是那么说的。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引用弥迦书经文非常精确,却是根本不在意的样子。基督降生已经发生了好几个月,毫无疑问,那些牧羊人也应该把这件事宣扬出去了。
现在,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弥迦,弥迦是旧约的先知,弥迦书是旧约里很奇妙的先知书。弥迦是雷霆一样的先知,从不回避非难和攻击。弥迦留下了暴风骤雨一样的遗产。他不是那种笑眯眯地说好话的好心人,也不是只给你提供正能量,他是一个批判者和谴责者。弥迦对当时的统治者,毫不留情地揭发和谴责。在痛叱当时那些混蛋统治者之后,他展望未来,说:「在将来的某一天,一位真正的君王到来。他是弥赛亚,他要出生在小城伯利恒,也就是大卫王的故乡。」弥迦的话是先知的预言,是民族的泪水和心愿。弥迦说:「他将要到来,他要把所有那些僭主和伪王都撵到一边去,他是真正的君王,他要出生在伯利恒。」
在马太福音的记载,祭司长和文士说:「基督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等等,他们引用的就是弥迦书上的话。我觉得马太写得非常妙。在第6节的末尾,马太又加了一点料:「犹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而弥迦书的文字是:「伯利恒的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我觉得祭司长和文士的原话是第5节,第6节是马太做了一点修改。因为马太福音2:6记载的内容,不大可能是那些祭司长和文士的原话,也不是对弥迦书第5章的精确引用,应该是马太的添加,说:「犹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这句话非常漂亮,「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牧养就是牧羊的意思,这是弥迦书原文没有的。
真奇妙!注意,新约作者在引用旧约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全盘照抄。你说这是为什么?因为新约作者一样是被神所默示,所以他们有权做出符合圣灵要求的改变,他们延续旧约的真理,然后加上圣灵在新约时代更新的特殊启示。所以马太补充了一些奇妙的内容。马太所要说的是这个意思:「有一位君王,一位真正的君王要来到,他要牧养我以色列民。」其中蕴含的内容是,你看希律王,他哪里像牧羊人?你看那些专门煽动民心以达成一己私利的政客,他们哪点像牧羊人?还有那些专门玩弄阴谋的,专门陷害人的,专门煽动仇恨的,带来杀戮的,谁能作牧羊人,为神牧养他的羊群呢?文字是优美的,其中的意味是深长的。
所以马太引用的第6节我觉得是他的再创作。我觉得祭司长和文士的原话应该是这样的:「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先知书就是这样记载的。」然后马太自己补充了后面第6节那一段。这个补充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我有几句话想对世界上的所有希伯来人,每一个犹太人说。首先,我非常爱以色列,决不含糊。我去过以色列很多次,我的心一直都在那里。我也非常喜爱犹太民族。你要知道我最好的朋友几乎都是犹太人,比如:耶稣,保罗,彼得,大卫,摩西;你看,他们全是犹太人。我大半生都和犹太人一起度过,一起谈心,一起交流。每天我在办公室里面有6个小时,主要在读各种犹太人写的书。马太也是犹太人。我对他的喜爱也没得说。
所以,我对犹太人没有问题,我只是想要告诉你们神的话语怎么说。历史上每一个犹太人都要面对弥迦书5:2,先知说弥赛亚以后要出生在伯利恒。而耶稣是出生在伯利恒的。你还有什么话说?即使是当时的祭司长和文士,当时的政治领袖和神学大师也都说基督要出生在伯利恒。
今天有些犹太人有这样的说法,说弥赛亚并不是指哪个人,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态。我可以告诉你,至少在耶稣的时代,当时的犹太人不是那么认为。在古代拉比的心中,弥赛亚就是某一个具体的人,首先一种心态是不可能出生在伯利恒的,只有人可以出生在那里。还有人说弥赛亚的观念是犹太王国走向自我完善的理念。一样,犹太王国的自我完善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在伯利恒诞生。弥赛亚当然是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不是一个民族,也不是一种心态,而且他就出生在伯利恒。
还有,如果你说基督不是弥赛亚,那先知弥迦说的是什么意思?那些文士和祭司长又是在说什么?还有马太,他可是非常虔敬的犹太人,他说的又是什么?犹太公会说基督要出生在伯利恒,先知弥迦说是在伯利恒,马太说是在伯利恒,那就是伯利恒。而且还有后来的整个历史,都在告诉我们,弥赛亚就是在伯利恒出生的耶稣基督。还有非常有趣的一点,神还选择让罗马政府下达命令,来特别造成约瑟和马利亚不得不经过伯利恒,好让耶稣在那里出生。神能让万事万物都为他效力,实现他的计划,都是意料之外的。
当时的犹太正统神学家和律法师满脑袋都是死的知识,一点也没有触及他们的灵魂。律法主义就是这样可怕。他让那些祭司长和文士都成为顽石,满脑袋经文却又对神的话语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当然,他们并不是一直都不动心的,因为后来他们满心充满了仇恨、苦毒、产生了残酷的杀人欲望。在马太福音,从第2章的漠不关心到最后的结尾,那些祭司长和文士动了杀机,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知识,能看出来所有的先知预言都被耶稣基督实现了,但是他们仍然拒绝了基督。
耶稣甚至提醒过他们,如果他们真是经文专家,他们只需要去查验经文就可以了。在约翰福音5:39,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你们都是专家。为什么不去查考圣经呢?
所以,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他们已分成了三派。第一派,以仇恨和敌意对待耶稣基督。希律就是一个榜样,他害怕那个小婴儿会扰乱他的生活;他嫉妒了,害怕了。他不想改变生活,动他的奶酪,改变他熟悉的世界,所以他想要消灭基督。直到33年后,还有很多人和希律一样想,也一样去行动了。今天还有不少人是那样的想法。因为耶稣扰乱了他们的生活,打搅了他们,令他们心烦,所以,他们要效法希律,去消灭耶稣在今天的影响。所以在约翰福音第15章,耶稣对门徒说:「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那就是对基督抱着仇恨和敌意的人。
第一派的典型就是希律王。还有第二派,他们漠不关心。代表就是祭司长和文士。他们的神学和圣经知识丰富,但是满脑袋都是政治游戏和个人利益,圣殿对于他们无非就是祖传的摇钱树,他们全身心都投入到宗教游戏中,对基督的诞生却是漠不关心。和希律不同,他们也没有憎恨,只有冷漠。那样的人在今天是很多很多的。我常常想到先知耶利米在哀歌中对这以色列高喊的那句话:「你们一切过路的人哪,这事你们不介意吗?(耶利米哀歌1:12)」真是冷漠!
诗人斯图德·肯尼迪有一首诗,说:「当耶稣来到各各他,人们把他挂在树枝上,用钉子钉入他的手足,让他蒙难;用荆棘冠戴在他的头上,流血的伤痕满面满身,我们说那是粗野又残酷的时代,人命也很廉价。今天耶稣来到伯明翰,人们从他身边走过,不动他一根毫毛,只是默默的看着他死;我们说人类已经更加文明了,不会再制造无谓的痛苦;人们只是默默地走过街道,只留下他一个人在雨中流泪。但耶稣还是流泪了,说:『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冬天的雨还在下,冰冷的雨水浸透他的衣服,所有人都回家了,关上门,没有谁回头看他。耶稣蜷缩在墙边,继续蒙难。」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冷漠比敌意更可怕,他宁愿要敌意和憎恨,也不要冷漠。
还有第三派,也就是敬拜和尊崇耶稣的人,东方博士是典型代表。对待主耶稣的态度永远是这三种:憎恨,冷漠,还有就是敬拜。
在第一幕「到来」和第二幕「不安」之后,我们看第三幕:演戏。我们读第7节:「当下,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来。」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来,私下会面。他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这回事。然后,希律「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称这一幕为演戏,因为它是圣经中最伪善做作的行为之一。希律一生都在演戏,但是东方博士还不清楚他。他们来自远方,所以还搞不清楚情况。第一次会面是在公共场合,但是这次会面是私下秘密进行的,因为此时希律心中已经有了很可怕的想法。祭司长和文士很了解希律这个人,但是远道而来的东方博士还不清楚。其中的涵义是非常微妙的。
希律并没有问婴儿已经多大了,而是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觉得希律是在演戏,故意要在一群星相学家面前表现出自己对于星相的兴趣,请你告诉我你看到的明星吧,好奇妙哦,你们真是专家,指导指导我吧,那星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仿佛他也对星相学有很大兴趣一样。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要杀掉那刚出世的婴儿。而且有趣的是,在那个时候,那颗星星已经看不见了。博士在东方看见了,然后又消失了,然后他们来到耶路撒冷,再也没能看到那星星。所以希律问:星星什么时候出现?
经文说希律询问得很仔细,关于婴儿出生的时间啊,日期啊,都细问了。我们不清楚博士如何回答的。但是很明显,希律经过分析得出了结论,只要杀掉全部两岁以下的婴儿,就可以保证把那个弥赛亚干掉。或许博士告诉希律那星星出现在六个月前,然后希律自己分析了这个时间段的意义,再加上一个安全系数,就变成了两年。
后面到第2章第16节,说希律把伯利恒和周围两岁以下的男孩都杀了。而且是「照着他向博士仔细查问的时候,」都杀尽了。你看他是怎样虚伪狡诈的人。前面第8节说:希律「就差他们往伯利恒去,说:『你们去仔细寻访那小孩子,寻到了就来报信,我也好去拜他。』」这话说的很恶心,是不是?他就是这样敬拜的。一边是神应许的,荣耀的圣子,一边是愚拙人的蠢货。希律不但没有敬拜圣子,还想要杀掉他。希律是怎样的蠢货啊。他居然想要杀掉唯一的救世主。而东方博士在这里不自觉地就成了被利用的一方,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却被别人利用了。
马太福音有许多微妙之处,我都喜欢。他又通过客观叙述,来强调基督是君王。除了家谱和血缘,东方博士的敬意,现在还有另外一个僭主伪王的敌对,都在见证基督的君王身份。如果基督不是君王,另外一个君王会在他出生的时候怕得要死么?当然不会。基督是王,马太从各个角度来强调这事实。在前面的三幕场景:到来,不安,演戏之后,是第四幕场景:敬拜。东方博士的朝圣之旅在第9节告一段落了,第9节说:「他们听见王的话就去了。在东方所看见的那星忽然在他们前头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头停住了。」那时他们的老朋友,星星又出现了,哦,天上明星,哦,天上的荣光,你又出现了。所以第10节说:「他们看见那星,就大大地欢喜;」博士何等高兴,他们在东方看见过,后来消失了,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耶路撒冷,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后来,神的荣光,又一次出现在天穹上,博士知道自己来对了地方。
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请看第9节。博士在东方看见的星星突然在他们前头行,用希腊文说就是在他们前面升起来。那是神的荣光再次引导他们,带领他们走向基督。他们看到的是来自神的直接启示,他们也因此跟着走向神的道。看弥迦书5:2说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星星的引路和弥迦书的预言在伯利恒会合,他们也来到了基督的门前。所以我说那星星不可能是真正的星星,否则那么一个天体如何能降到小房子上面去,非把整个地球都给烧掉不可。那其实是神的荣光,在旧约里面,神的荣光降临过多次,现在则是正好出现在那个小房子上面。看到这一幕,博士大大地欢喜。
后面第11节:「进了房子,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你看他们进入的是房子,不是什么马厩了。小孩已经几个月大了。博士在那里找到地方住了下来。直到得到神的新指示为止,从那以后他们有了新的生命,因为有神的圣子和他们同在。他们进入房子以后,他们「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另外,后面在第11、13、20,和21节,也多次提到「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而且每次都是以这个顺序,先是小孩子,再是母亲马利亚。所以关注的中心始终是小孩子。查尔斯·韦斯利写的那首赞美诗说得好:「大哉上帝成肉身,大哉上帝作凡人」。所以博士进来,「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小孩子。」他们拜的不是马利亚。而且要注意原文用的宾语是单数形态,他们拜的只是一个人,不是对着小孩子和母亲一起敬拜。博士敬拜小孩子,如同敬拜神一样敬拜他。我们也只能这样敬拜神,除神以外,再无人配得这样的敬拜。
有些人想要敬拜各位使徒。但是,请记住保罗说的话:「不要拜我。」还有在该撒利亚的时候,有人要拜使徒彼得,使徒行传10:25写道:「彼得一进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脚前拜他。彼得却拉他,说:『你起来,我也是人。』」彼得说的很清楚:「不要拜我,我也是人。」在启示录,约翰想要拜天使,但是天使说:「不可,不要拜我,只可拜神。」相应的,东方博士拜了小耶稣,完全没有问题,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他们做的是所有人都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耶稣是神,也是宇宙的大君王。他们的敬拜是完全适当和应该的。
我觉得或许在今天的美国教会,我们已经忘记了应当如何敬拜。今天早上我向大家介绍过几位来自南非的牧师,关于美国教会,他们有好些有趣的评价,他们几位是第一次来美国,今天我们一起吃了午餐,有人对我说:「约翰啊,我们觉得美国教会似乎有两个问题。」我问:「什么问题呢?」他们是在对我坦诚相告。他们说:「第一,美国人似乎没有一个神学,他们不知道他们在信什么。他们有各种仪式和程序,有各种项目也有感受,情绪上的感受,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信的是什么。
第二,他们也不知道敬拜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他们的观察非常有意思。我们总是非常的忙碌,我们在拯救了一个人以后,立刻就让他去传福音。我们有个口号:得救然后服事。我不喜欢那个口号。得救以后立刻去服事。比如在牧师学习班上,他们说,只要你能让那人得救,就让他到我们教会来,只要他能来我们教会,我们会让他立刻为主做工。
我觉得荒唐。我们要服事主,唯一的理由是我们要敬拜他。所以我不太喜欢那种密切组织。所以你们来到我们教会的时候,很可能你已经来了很长时间,没有人会特意问你:「你已经加入我们教会了么?如果已经加入了,你有专门的事工去做么?」注意,我来教会,首要目的是敬拜主。并没有说一定要做什么事工。我得救,是要敬拜神。不是得救为要服事教会。而在我全心全意的敬拜中,我相信也信任,神会让我成为对别人有益的人,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做世上的盐和光。
我告诉大家一件事,可能会使你惊讶,我甚至没有准备过我的讲章。我不是准备好了再来讲道。我不是事先想好题目,再翻着圣经找到合适的经文,准备好了,按照顺序去讲。我是直接抓住一段经文,然后看神会通过它给我怎样的启示,从那段经文中怎样能看到神的荣耀。在仔仔细细阅读经文之后,我自然而然地想要俯伏在神的脚下,赞美他敬拜他,荣耀他,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我们得救,首先是要敬拜神。或许我们搞混了轻重次序。在许多教会里面,有学习圣经的项目,但是看起来大家崇拜的是学习而不是基督。我觉得那是不对的。
所以,接下来博士就拜基督。神其实并不需要什么著名歌唱家、什么名人大牧师之类来为自己捧场,神所要的只是敬拜,只是赞美和尊崇。我记得弗雷德·巴肖写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在没有认识神的时候就要去服事神,其实是在使神蒙羞。」那句话很可能是巴肖首先说的,不过我不能肯定。为什么呢,因为那样的事工往往会把事情搞糟。而当我们在敬拜神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去服事,让神掌控一切事工,事工才会真正给神带来荣耀。
博士敬拜基督,又拿礼物奉献,奉献是敬拜的好方法。有人说,哦,我们拿了奉献,那不是破坏了奉献的精神么?不会。很久以前我也有那样的想法,我们怎么可以拿走别人的奉献呢?感觉非常不好。后来我明白了,人们来教堂来敬拜,他们如何敬拜,他们可不是仅仅坐着看教堂的玻璃窗户,他们通过给与,通过奉献,来敬拜。奉献是敬拜,是感恩,赞美。那些东方博士奉献的是什么呢?都是非常贵重的礼物,有黄金、乳香、没药。黄金,我想我不需要多解释了。黄金从古至今都是财富的一种象征,从没变过。黄金在各种文化里,都用来代表最珍贵最好的东西。比如用在圣殿的建筑中,用在装饰圣殿。我们看列王记上第5章到第7章,还有历代志下的第2到第5章,都能看到黄金在闪闪发光。黄金也是可以佩戴的珠宝,如果你非常有钱的话,还可以用它做餐具之类。
然后有乳香,那是最纯的香料。在阿拉伯某些地区有一种树,切割它的树皮会流出白色液体,那就是香料。那种香料有广泛的用途,首先它发出香味,在利未记第2章用来作为素祭的一部分,「若有人献素祭为供物给耶和华,要用细面浇上油,加上乳香,」等等,那种香气在象征意义上可以升上天空。在雅歌中,它被用在婚礼上。香水是非常古老的发明。所以东方博士奉献了乳香。
第三种礼物是没药。也是来自阿拉伯某些地区生长的小树,那种树长得很小,也能分泌香料,就是没药。在圣经箴言中,它用于给床铺熏香,也给衣服熏香。没药在历史上曾被制成各种类型的商品出售。在以斯帖记第2章,当以斯帖盛装打扮去见国王的时候,她就用了没药做成的香料,使自己更有魅力。在婚礼上,没药和乳香都是常用的香料。在马可福音第15章,没药和葡萄酒混合后作为麻醉剂使用,在约翰福音第19章,用在下葬前涂抹耶稣死后的尸体。
所以博士奉献的三种礼物,有非常贵重的黄金,有散发香味的乳香,有作为油膏和香料的没药。其中蕴含的意义超出了其日常使用价值。它们首先是贵重的礼物,非常贵重。而且我觉得,约瑟和马利亚这对小夫妻,本来是非常贫穷的,家徒四壁,约瑟还丢掉了工作,如果他们那样就去埃及的话,他们没有活路,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我觉得在神的安排下,东方博士献上的黄金、乳香、没药正好可以作为他们在埃及的存款,可以帮助安顿下来,后来又可以返回加利利地区的拿撒勒,重新做原本的工作。路费,经济支持全有了。神为他们预备。非常贵重的礼物。
黄金在传统上是给君王的礼物。黄金和王权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创世纪中,约瑟在埃及获得仅次于法老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法老给他金链作为标志。先知但以理,在巴比伦国王身边的时候也得到了类似的奖励。圣经中的国王都用黄金做王冠,也用黄金做令牌。所罗门把黄金用在他的宫殿各个角落。列王记上第10章,关于所罗门的描述,黄金这个词出现了十次之多。所以黄金是给君王的礼物。马太在这里要说什么呢?耶稣是君王,是大君王。马太要强调的,是耶稣作为君王的地位和权柄。
弟兄姊妹,当你来到耶稣面前,你就是靠主得救的得救主义者,意思是,你要先作君王的臣民,向他顺服,然后靠他得救。英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海军司令纳尔逊,对待被自己征服击败的对手,他的态度总是非常仁慈和礼貌。有一次,他在海上击败了对手,把抓获的敌方司令请到自己船上的后甲板来。因为非常了解纳尔逊的为人,所以那位俘虏也毫不畏惧,坦然走到纳尔逊面前和他握手。但是按照传说所说的,纳尔逊当时没有伸出手来回应,而是说:「先生,请先交出你的剑,然后才能伸出你的手。」所以同样道理,我们在成为基督的朋友之前,我们要先顺服,成为他的臣民。所以,东方博士来到耶稣面前说,你是君王,他们用黄金作为礼物表示自己的顺服和敬意。
还有没药,没药是给必死之人的礼物,可以让尸体不那么发臭难闻,葬礼也可以更轻松些。耶稣也是人。实际上,没药通常是给那些临死的人的礼物。耶稣是人,而且他要死去。从一开始,就已经预示了他将来的死亡。画家霍尔曼·亨特有关于耶稣的多幅作品,其中有一幅是耶稣作为一个小男孩,在木匠作坊里面帮忙,太阳已经西沉,整个房子也是朝着西方的,小耶稣正好站在门口。当夕阳照进门口的时候,他的胳膊向上伸出来,说明他在帮助父亲干了一整天的活以后,要放松一下,然后太阳在房间后面的墙上留下了阴影,一个巨大十字架的阴影。那就是画家霍尔曼·亨特所要表达的意境,耶稣生来就是为了被钉上十字架。他是必死的。从一开始,死亡的阴影就已经无比清晰。所以在一份给与君王的礼物之后,是一份给与必死之人的礼物。耶稣两者都是。
还有乳香。早期教会的教父之一,也是著名学者的俄利根说:「乳香是献给神的礼物。」乳香意味着神性。是用来作奉献给神的香料,香味升上天,看作献给神。在旧约里,圣殿前面有个小香炉就放着乳香,撒在各种祭品上面,散发香味。出埃及记第30章说:你们要以这香为至圣,只可归耶和华,不可归人。还有在以西结书16:18,耶和华说到「我的膏油和香料。」「那是我的香料。」乳香甚至用在至圣所中。所以东方博士也带了乳香作为奉献的礼物。通过黄金,意味着耶稣是君王;通过没药,意味着耶稣是人;通过乳香,意味着耶稣是神。可能博士自己并不清楚其中的全部意义,他们只是自然而然地那样做。象征意义非常美妙。
然后,在到来、不安、演戏、和敬拜这四幕场景之后,是第12节的逃避场景。神再次出手引导那些东方博士,让他们回到波斯,也把弥赛亚和神的受膏者的信息带回去。所以神在梦中警告博士不要去见希律,免得让希律得到关于这个小孩的情报。所以东方博士就从另外一条路,直接回家去了。神关爱远道而来的东方博士,神也关爱他应许的救世主。下次,我们还要看神是如何关爱约瑟和马利亚的小小家庭,如何带领他们逃往埃及。
我们说过,有三种人和三种态度,我不知道你们属于哪一种。你们会是在希律那一组么?对待基督是满心憎恨,苦毒,还有敌视?或者你们是属于祭司长和文士那一组,漠不关心,毫不在意?又或者你要和东方博士站在一起?你会和他们一起敬拜基督么?你们的手中,是否也端上献给君王的黄金,献给必死之人的没药,和献给神的乳香呢?你们是否真正把基督看作既是神、又是人,又是你的君王呢?
让我们一起祷告。
天父啊,我们感谢你。我们一起分享你的话语,关于耶稣基督的认识总是那样奇妙。天父,每次能分享你的话语,都令人感到焕然一新。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要祷告。我们要为那些和希律一样憎恨基督的人,为那些冷漠的人祷告,他们是那么可怜,他们根本不去想关于基督的事情,说不定那才是最坏的一种态度。而面对那些和东方博士一样,前来敬拜基督的人,我们又何等高兴,我们要和他们一起拜服在基督脚下,主耶稣早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的脚上已经布满伤痕。和东方博士一样,我们要把礼物献给基督,因为他是神,是人,是君王。天父,请你帮助我们,让我们能自发地敬拜你,从敬拜中自然而然地做出合你心意的美好事工。祷告祈求,都是奉耶稣基督的圣名求。阿们。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and sold as a book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