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翻开圣经,约翰福音第9章。如果你一直跟我们一起查考约翰福音,你知道,这卷书通常被称为「相信的福音」,因为约翰在福音书的末尾告诉我们,他写书的目的。在第20章,开始总结的时候,他表达了写书的目的:「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这是相信的福音。要给予我们耶稣的历史,特别强调他是基督、弥赛亚、神的儿子的证据,好让我们相信他,得着永恒的生命。
从一开头,到最末尾,这卷书一直在谈论相信。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路走来,这也是一卷不信者的福音书。它告诉我们关于基督的真理,为要让我们相信,而同时也记录人们怎样抗拒耶稣基督。我们在1:11读到:「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这是相信的福音,安置在不信的背景中。所以,约翰常常写着:你可以相信,还发现甚至基督来到,证明他自己,也经常被不信者挑战,今天还是这样。
神自己呼召所有人,来相信他的儿子。但是,当他的儿子在世上,在他们当中行走的时候,大多数人却不相信。所以,当约翰福音成为福音书时,历史的设计,要带领我们来相信,但也同时是不信的编年史。
我们也看见,不信以多种形式出现。我们看到尼哥底母的不信,那种困惑的纳闷,耶稣对他说:「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我们也看见从迦拿地来求见耶稣的大臣,耶稣对他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还有另一种不信,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假冒伪善的以色列宗教领袖的不信,耶稣对这帮人说:「我将真理告诉你们,你们就因此不信我。」我们看见加利利人盲目地不信,即使看见了神迹,他们仍然不信。耶稣说:「你们看见了,仍然不信。」相信与不信贯穿全卷约翰福音。甚至耶稣的兄弟也不信,无从考究,约翰说:「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
但是,在这无数的不信形式中,最显眼的,是那些任性、拒绝真理,硬心不信的以色列的法利赛人、文士、大祭司和宗教领袖。耶稣对他们说:「我将真理告诉你们,你们就因此不信我。」
在研读约翰福音的时候,你可以构想出一套不信的神学观。你可以勾勒出一套非常完整的不信的特征。但是,尤其在第9章,你可以窥见任性、固执、顽固的不信特质。在这章里,可以发现不信的病状,它的特点、本质、标记。把这个段落,可以当作叙述来阅读。你可以仅仅读这个故事,精彩的故事!
一个生来是瞎眼的人,当然,耶稣在圣殿门口遇见他,通过创造两只新眼睛,赐给他视力,用唾沫和泥抹在他眼睛上,吩咐他去洗。
他去,瞎着眼寻找到池子的路,回来的时候,能够看见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迹就发生了。个非常简单、却很奇妙的故事!在第12节结束。我们上次讲过了,现在这个瞎子能够看见了。
今天,我们继续,从第13节开始,我们先来看那些宗教领袖,特别是法利赛人,他们调查一个神迹。他们要调查这个戏剧性的、神圣能力的展示。我们一面观察,一面阅读,会发现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和活力。
但当我们进入故事,触动我的,是一面读故事,一面看到不信的特征、不信的本性。不信有很多形式。但是,在它所有形式,展示几种成分。所以,它们要为我们揭示。我认为,在我们研读圣经的时候,这是其中一件具挑战性的事情,确保我们不仅仅阅读历史,而错过它要给予我们的、那藏在深处的启示。
就像我说过的,这故事足以吸引我们的兴趣,也影响着我们。如果深入查考故事的发展,我们会更能理解,不信者怎样经营和运作。
为什么这是重要的?我要告诉你,非常重要!你要知道应该预期什么。因为你的责任,是要推展福音事工,要传扬耶稣基督。你要挑战不信者。你传福音,大多数人会抗拒。你一生将要面对不信,而你必须知道,不信是怎样运作的。
这是非常重要的段落。信不信由你,我们要从第13节看到第34节。以下,我们来看这个段落。这是个叙述性故事,所以,很简单,不需要很多的解释。不是那种关于神学的、密集而全面的复合论证。只是个故事。所以,我们要来看这个故事,设法找出不信的特征,能够预备我们去面对,那将要面对的事情。所以,首先,我要说,这个故事教导我们,在面对不信者的时候,要预期什么。还有,找出不信者的特征。
这里有第二个特点,虽然,这是历史性的。历史性,就是这样。就在这个事件里,在这个瞎子跟领袖的对话里,在这个图像展示里,我们看到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分裂。还有,潜藏在这些教会信徒,和犹太会堂之间的分裂。在这里,我们看到犹太人和基督徒分成两个敌对的、分裂的国度。很显然的。
一方面,犹太人认同摩西。另一方面,信徒认同基督。从那时起,分裂就开始了,甚至到现在。所以,我们看到这种分裂,永存于历史中,直到将来某天,以色列回转,看见他们拒绝的基督,要去拥抱他!
但是这里的主要教训,是关于不信。我们要看到,不信者在调查以前,已经做结论。倾斜于自己的观点。我们要看到,不信者怎样建立假的标准。我们要看到,不信者怎样不断要求证据。但是,获得证据时,反应却不像任何合适、或理智的人。
所以,不信里面,有一种非理性。不信做偏颇的研究。不信看着事实,却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不信是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所有这些事都是不信的部分,但我们要把它分成一些词语。所以,我要向你抛出一些词语,或许有些你未曾听过。首先,我想你看到,不信是敌意的,敌意的。你今天或许没有为这件事使用过这个词语。但是,它真的是很适合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敌对的。它的意思是有害的。它的意思是恶劣的,不怀好意的。它甚至可能是危险的。不信不是良性的,你必须明白。
跟不信者打交道,你不是跟良性的实际情况打交道。挑衅的态度。当你不相信福音,不相信主耶稣基督,你无可避免地对他产生敌意。所以,不信者最终会逼迫基督徒。抗拒福音的,就是那些不信者、宗教不信者,他们抵挡福音,透过罗马人的手钉耶稣十字架。逼迫使徒和殉道者的人,都是不信者。按使徒行传前几章经文的记载,都是不信者威胁和屠杀信徒。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也都是不信者杀害基督徒。今天,在世界各地杀害基督徒的,都是不信者。所以,不信者是敌意的,是敌对的,有危险的。所以,你需要看到、要明白。
法利赛人已经认定,耶稣是被鬼附的、被撒但操控,和疯狂的,他们基本上已经下了定论。这是法利赛人到处巡游和表达的咒语。他们已经这样决定。在他们的每一个鉴定里,都带有敌意。如果你说耶稣是疯狂的,是非常敌对的评论。如果你说他鬼上身,或他崇拜撒旦,都是非常敌视的宣告。
所以,在文献里,法利赛人被视为极端敌视耶稣,他们的不信充满敌意。虽然并非所有不信者都同样敌视,不信在本质上是对真理充满敌意,还有很多形式。在历史中,我们知道,不信会导致伤害、攻击、或甚至处决、殉道。
所以,首先,我们要学习:不信的特质是敌意的。我们看第13节。他们把这个以前是瞎眼的人,带到法利赛人面前。这些人是谁呢?请回到第8节。
邻居和那些曾经见过他乞讨的人,那些在他仍旧是瞎眼的时候认识他的人,那些知道他在圣殿门口乞讨的人,耶稣在门口遇见他。这些人把他带到法利赛人那里。你会问:「他们为什么把这人带到法利赛人那里?」
当然,这里有几个可能性,或许是所有的混合。首先,或许是需要法利赛人来判断,这件事怎样发生。他们是宗教领袖,认识律法,他们认识圣经,认识神,可以代表天堂。
或许他们要从以色列的神学精英里,寻求一些神学的解释。这当然是在可能和有理据的范围内。他们是邻居,他们经常在圣殿看见这个人,有很多这样的人。对他们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就像瞎眼的人在故事的末尾说,没有人听过,有失明被治好的。
他是对的,他知道旧约。在整本旧约里,没有一个瞎子被治好的记载。没有听说过。他知道。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或许他们只是去询问法利赛人,想知道他们的看法,他们的解释。说得微妙一点,也有可能,法利赛人一直抹黑耶稣,不停地说他是魔鬼,他疯狂,他是属撒但的,他不是神。他们一直提出这种观点,想置他于死地。甚至,按第22节说,犹太公会颁布一条法律,如果有人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就会被赶出会堂,被禁止进入会堂,在社会上被咒诅。
所以,既然法利赛人已经制定这条法律,百姓自然会害怕,也很关心,他们必须弄清楚这个耶稣,他能够医治这个瞎子,显然这件事有神的大能。但是,他怎样符合神的旨意和计划?但是,如果说耶稣是弥赛亚,就会被赶出会堂。所以,或许他们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为什么想认同耶稣的人,会遭到这么严厉的惩罚?
还有另一个可能性,这个比较负面,就是,他们知道耶稣已经违背了安息日的条例。他们知道安息日是不可以治病的,他们不是指神迹医治,而是医学上的医治。根据拉比律法,如果某人生病,在安息日,你不可以医治他,让他觉得好一点。但是,如果某人快要死了,你可以避免让他死去,但不可以治好他。你可以消减他的困境,但是不可以让他好转,因为那是违反安息日条例。所以,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他们可能向法利赛人打小报告,投诉耶稣,因为他触犯安息日条例。
还有,耶稣拿了泥土,吐唾沫在泥土里,抹在这个人的眼睛上,因为在安息日不可以做工,所以你不可以这样做。他们认为,耶稣触犯安息日条例,因为耶稣吐唾沫在泥土里,开了这个人的眼睛,因为第14节说,那天是安息日。这不一定仍然在安息日,因为他们不在安息日开会。但是,他们回去,告诉法利赛人,这件事发生在安息日,所以,那很可能是对话的一部分。
所以,耶稣就因为在安息日工作,而被视为犯罪。你知道,他们有这些荒谬的律法。在安息日,你不可以在灯里添油。你不可以在安息日点燃灯芯。如果在安息日熄灭了一盏灯,来省点油,保留灯芯,就触犯了安息日条例而有罪。所以,你不可以点灯,也不可以吹灭。
他们的律法还说,在安息日不可以穿着有钉子的拖鞋外出,因为钉子造成负担,在安息日背负重量,就是触犯安息日条例。也不可以剪指甲,或从头上或胡须拔毛。这条例绝对是荒谬的,在安息日不断给人添加一个又一个的负担。
有部分条例说,不仅不可以医治,事实上,如果你牙齿疼,在安息日不可以拔牙,但是你可以吸一点醋来舒缓疼痛,大概是这样。我不知道那是否行得通,不要尝试!
但是,法利赛人制订所有这些小小的、荒谬的规矩。甚至有一条拉比法令,由古犹太人—迈蒙尼德记录,在安息日,他们具体地禁止向任何人撒播唾液,因为他们相信,唾液有医学价值。所以,按迈蒙尼德所说,不准在安息日散播唾液。耶稣那么做了,所以,他触犯了安息日条例。这些原因让他们去找法利赛人。
所以,里面有些肯定是法利赛人的门徒。有些是邻居,有些知道这件事的人去找法利赛人。他们相信了背叛的犹太教。
所以,他们拖这个曾经是失明的人,到法利赛人面前,有些大概要求解释,而有些想要知道,为什么触犯律法的人可以这样做。但是,可能主要的现实是:这个人触犯安息日条例,我们应该怎样对付他?这是他们最关心的事。
主在安息日做他想要做的任何事情。因为在马可福音2:28他说:「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我是安息日的主。在约翰福音5:16-18,还记得吗?他在安息日,医治了这个在池子旁边的人,然后,他们谴责他,因为他在安息日医治病人,他说:「我父在安息日做事,我也在安息日做事。」神不在安息日休息,我也不休息。他们指责他亵渎神,因为他把自己与神等同。他丝毫不关心他们那些荒谬的规条,他们炮制了安息日条例,让那天成为一周里,最糟糕的一天。
马可福音2:27,他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安息日被造的目的,是给人舒适、休息、喜乐和更新。而他们却把它变成不可能的、荒诞的重担。所以,耶稣故意触犯安息日条例,这些律法是他们创立的,不属于神的。马太福音15:9说:「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这是问题所在。
他们把这个人带到法利赛人那里。第15节:「法利赛人也问他是怎么得看见的。」为什么经文说:「也问」呢?因为在第10节,他的邻居,其他人,和认识他的人问他:「你的眼睛是怎么开的呢?」所以,他要再次回答这个问题,这次是由法利赛人发问,他是怎么得看见的?
他对他们说,他和泥抹我眼睛,我去一洗,就看见了。很直接了当、很简单的答案。他还需要说什么呢?他所知道的就是这样。
法利赛人不想听邻居的话,他们不想听在那里的人的话,他们要第一身的证词,所以他们问这个人。对他们来说,其他人说到关于这个人的证词,是不足够的,所以他们要亲自问这个人。这个人给他们简单、直接的答案,那是可验证的。
费解的时刻!他们肯定窃窃私语,说:「是啊,我们认识他,我们一直都认识他。」「我们在殿门口见过他,有很多天了!很多个月!很多年!」「是啊,就是这个人!」但是,他要自己说出证词,所以,法利赛人查问他,他就回答了。
第16节。有些法利赛人说:「这个人不是从神来的,因为他不守安息日。」好,我们在这里稍停一下。这应该是个调查,意思是,在总结的时候会有结论。但是这调查还没进行,就有了结论。「这个人」意思是指耶稣。他们不叫他「耶稣」,而是「这个人」。「这个人」。你会看到他们不断这么做。
「这个人」。他们不提他的名字,但他们已经有了结论。结论是:这个人不是从神来的,因为他不遵守安息日条例。这是他们小小的逻辑三段论。逻辑三段论有一个主要前提,一个小前提和一个结论。
主要前提是:所有来自神的人都遵守安息日条例。小前提是:耶稣不遵守安息日条例。结论是:耶稣不是从神来的。这就是三段论。他在安息日不遵守他们那些鸡毛蒜皮、荒谬的小小规矩。但是所有从神来的人都会遵守。他不是从神来的,不可能从神来。所以,这是倒行逆施,不信就是这样。从结论开始,然后倒过来理解。结论是:他们拒绝他,对他充满敌意。
然而,在法利赛人中间,有一批人不会那么容易被这个三段论说服。他们有自己的三段论,就在第16节中间显明。「又有人说」,大概是其他的法利赛人。「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神迹呢?」一个罪人怎么会行这样的神迹呢?他们有自己的逻辑三段论。
是这样的:只有神能够开瞎子的眼睛。耶稣开了这个生来是瞎眼的人的眼睛。结论是:耶稣是从神来的。第一组,安息日的问题。第二组,超自然的问题。
第一组无动于衷。我们不知道第二组,但是确实知道,在第16节末尾,他们当中有分歧。有希望,第二组有希望,但是正淡出画面,他们悄然退下。至少他们没再说话。或许他们被大多数压倒了。我不知道。
但是,这种分歧有部分因素关系到耶稣。如果你回到第7章,第40节开始,你看到有人说这,有人说那,有人说,哦,没有先知从这里和那里来。所以,百姓当中有分歧。第10:19说,犹太人起了纷争。犹太百姓中间起纷争。耶稣带来一把剑,让百姓起纷争,产生分裂。我们要跟进第一组,因为他们似乎是掌权的。他们是硬心的不信者,否认者。
我们知道他们的第一件事,是他们作出结论,对冒犯他们的任何事情,或者攻击那个结论的,都充满敌意。这是我们知道关于不信者的第一件事。那种任性和抗拒的不信任,也是敌对的。所以,我们指出四个冲突的步骤。从理智开始,然后变得情绪化,然后口头,最后是身体的。在这个故事里,是这样发生的。首先从讨论事实开始。然后变得情绪化。这个人开始讽刺地攻击。接着是他们攻击他,最后是身体的攻击,把他赶出去。这就是冲突的顺序。不信者如果遭到压迫,它发展的路径就是这样,而且很快速。
所以,不信,首先是敌意的,也就是说,对真理怀着敌意。
第二,第17到24节,我们很快地看这段经文。不信是棘手的。棘手是什么意思呢?不能弯曲,不被说服。这个瞎子实话实说。我从前是瞎眼的,现在我能够看见。第11节,在第一个见证里提到耶稣。耶稣过来,叫我去池子,洗掉眼睛上的泥土,我就看见了。他瞪着眼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他做了这个见证,周围有很多人证实这件事。
但是,坚定、任性的不信者,本质就是想要更多证据,却不去真正理解。他们确实是在疯狂地搜寻,来抹黑耶稣。他们不断地搜寻,不是因为要去寻求真相,而是想为他们的结论找到理由。
申命记32:20,摩西称那些背道的以色列百姓为「心中无诚实的儿女」,「心中无诚实的儿女」。因为神的真理是藉着信心去理解的,所以,他们都被拒之门外。好了,不信者想要更多真相。
第17节.他们再次对瞎子说:「他既然开了你的眼睛,你说他是怎样的人呢?」 他说:「他是个先知。」 这个人没有权柄,不是在说他的生命怎样,但是,一般来说,他不被允许进入犹太会堂,为什么?因为他是个瞎子。
为什么眼睛瞎了,让他不能进入会堂?因为他的眼瞎与他的罪有关。当故事开始的时候,使徒约翰不是那么说吗?是谁犯的罪?是这个人还是他的父母?他是受咒诅的人。他受的咒诅,让他不能进入会堂。
任何有疾病的人,都被视为有病的、身体畸形的、有残缺的,这样的人是被咒诅的。他们不属于会堂。法利赛人和文士不会靠近这些人。他们也不会靠近他们,不会触摸他们。他们是被社会排斥的。
所以,这个人从来都没进过会堂,没有像别人那样接受教导。然而,他有足够的理解力,知道这个耶稣,实际上是个先知。那也实际上广受讨论。回到约翰福音第7章,很多人说他是个先知。他是个先知。回到约翰福音第3章,甚至尼哥底母说:「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
在约翰福音第4:19,第6:14,第7:40,他都被视为先知。所以,耶稣这个人,百姓议论纷纷。在第11节,这个瞎子知道耶稣的名字。他知道耶稣是个先知,他现在相信他是从神来的,因为他具备行神迹的能力。
所以,他给出直接的、合理的答案,应该终止他们的调查。现在,这个人能够看见,应该显明耶稣是个先知。
第18节:「犹太人不信他从前是瞎眼,后来能看见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来」。
你还记得他们从这个人那里听到,这个人周围有许多陌生人。还有邻居,他们认识他,一起为他做见证。法利赛人仍旧不相信,因为,再次地,不信是棘手的。我要告诉你,因为你必须明白,当你传福音的时候,你将遇到这种情况。在你一生服侍和传福音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抗拒,他们不会接纳你的善意。人们对福音怀着敌意,里面含有棘手的元素,对福音坚决抗拒。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状况。那条路是窄的,找着的人少。
所以,这是他们先入为主的观点。他们说,瞧,我们要挖深一点,因为他们坚持认为,这个人是个罪人,他不是从神来的。所以,这个故事一定还有别的什么,是还没有看到的,一定有被掩盖的事情。这里面有谎言的成分,有欺骗的成分。我们要刨根究底。
于是,法利赛人叫了他的父母来。第19节,法利赛人质问他的父母:「这是你的儿子么?你们说他生来是瞎眼的,如今怎么能看见了呢?」「这是你的儿子么?」说得好听一点,他们真是差劲的父母。你一会儿会看见。
法利赛人叫了他的父母来,问了两个问题。「这是你的儿子么?」第二个问题是:「如今怎么能看见了呢?」你记得当神迹发生的时候,有人说,不。不是,不是这个人。他好像是那个人。也许认错人了,我们被愚弄了。所以,我们去找他的父母来。他的父母说:「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儿子。」很好,我们会那么认为,我的意思是,你们认识你们的儿子。「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儿子。」
案子结束。案子结束?结束了。这个人是从神来的。这是个瞎子,现在能够看见了。这是我们的儿子,他天生是瞎眼的。
第21节:「至于他如今怎么能看见,我们却不知道;是谁开了他的眼睛,我们也不知道。」我要停下来,说:他们撒谎!他们撒谎!所以我说,我不喜欢这父母。他们在撒谎!他们为了掩护而撒谎!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第22节:「他父母说这着话,是怕犹太人。」他们怕什么?「因为犹太人已经商议定了,若有认耶稣是基督的,要把他赶出会堂。」
他们说,我们不知道,是因为他们害怕,如果他们说知道是耶稣,就会被赶出会堂。他们知道这个神迹是谁行的,他们不是仅仅来露个脸,跟法利赛人说说话。当他们来到的时候,看到儿子能够看见,他们之间应该交谈过。第11节说到,那瞎子回答说:「有一个人,名叫耶稣,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在耶路撒冷城,耶稣的名字在百姓当中广传。
他们知道被赶出会堂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的儿子一辈子都没进过会堂。他们知道被禁止的滋味是怎样的,那个咒诅是怎样的,里面的含义是怎样的。他们知道,作为被社会排斥的人是怎样的,他们不希望自己落入那个地步。
正是那条律法,永久解决了教会和会堂,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对抗。所以,他的父母害怕犹太人。
在约翰福音,现在法利赛人被称为犹太人。犹太人这个词语的含义就是敌意。「犹太人已经商议定了,若有认耶稣是基督的,要把他赶出会堂。所以,他父母说,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
但是,不能够把他赶出会堂,他不在会堂里!被赶出犹太会堂是很重要的事,非常重要的事!如果你在犹太社会,而你不在会堂里,你就像麻风病人!有三种被逐出会堂的情况,每一种都有社会含义、经济上的含义和宗教含义。
首先,根据犹太法典《塔木德》,有三种奢摩他,意思是毁灭。所谓毁灭,就是说,当你被赶出会堂,你与神隔绝,与社会生活隔绝。
一种是尼兹法,那是七到三十天的隔绝,一周到一个月,不准进入会堂。在那些日子里,被社会遗弃!
第二,是尼堆,三十天以上,隔绝的日子更久。数月,或许数年,取决于罪行。如果在隔绝期间去世,还不可以有葬礼。真是被人藐视!
最糟糕的是赫拉姆,那是无限期、永远的禁止。拉比说,这种禁止比鞭笞更糟糕,因为它在社会上、经济上和宗教上的含义。
所以,他的父母不想经历儿子经历过的。既然法利赛人不能把他赶出会堂,他的父母就说:「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所以,法利赛人第二次叫了那个瞎子来,对他说:「你该将荣耀归给神,我们知道这人是个罪人。」
你只想说,你怎么知道?为什么你坚持那样?谈论耶稣。归荣耀给神。这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他们说归荣耀给神,是什么意思?这是从约书亚记7:19直接的引述。
直接引述约书亚记7:19。约书亚去找亚干,亚干把偷来的东西埋在帐篷里。记得这件事吗?
当以色列百姓进入迦南地的时候,神命令他们不可以取当地任何东西,后来,约书亚发现亚干和他全家密谋,把偷来的东西当作掠物,埋在帐篷里。约书亚来质问亚干,亚干认罪,结果连累全家。你知道约书亚对他说什么吗?他说:「我劝你将荣耀归给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他面前认罪,将你所作的事告诉我;不要向我隐瞒。」
这些法利赛人知道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当你说实话的时候,神会得着荣耀。当你说实话的时候,神会得着荣耀。法利赛人就是这么说:告诉我事实!他们不听他的见证,也不听他父母的见证,甚至连邻居的见证也不听。我们要事实!他们的不信就是这么坚硬不移。「告诉我们事实!因为他触犯了安息日条例,所以他是个罪人。我们知道!」
他也用「知道」这个词语。每一次这个人说话的时候,你应该更加喜欢他。这个从前是瞎眼的人。然后他回答:「他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你们想要谈我们知道的事,和我们不知道的事吗?我不知道他是谁。我不知道有关他是罪人的指控,但是,我确实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够看见。他就知道这么多。
法利赛人对于无关事实的事毫无兴趣。第26节,于是他们问他:「他向你做什么,是怎么开了你的眼睛呢?」朋友,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刚刚承认什么?承认他得到医治。他们刚刚承认他从前是眼瞎的,现在他的眼睛开了。他对你做了什么?他怎样开你的眼睛?或许他们想查问一些把戏,谁知道?
这将我们带入下一个小段落。不信是不友好的,有敌意的,棘手的,就是固执的。第三,不信是非理性的。有真的事实,如果你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么,你就是非理性的。不信是非理性的。你尝试向人传福音的时候,你会一直遇到这种情况。你给他们事实,把事实铺陈出来,就像彼得在五旬节那天所作的;人们却抗拒它,因为不信是非理性的。
他们问:「他向你做什么,是怎么开了你的眼睛呢?」第27节,他回答他们:「我方才告诉你们,你们不听。」哦,这是个被社会遗弃的人,向着在人群中的法利赛人说话。「为什么又要听呢?莫非你们也要作他的门徒么?」讽刺!他在挖苦嘲讽他们,和他们的假冒伪善!
这个人感觉到喜乐、信心、和信靠耶稣带来的力量,他知道,他面对着从神而来的人,他完全相信耶稣,得着救恩,关于这方面的真理,我们下次会探讨。
所以,他可以自由地攻击他们,因为他知道他有事实真相。于是,法利赛人落到冲突的第三个层面:口头的辱骂。第28节,他们批评他,说:「你是他的门徒,我们是摩西的门徒。」
这里又看到裂口。摩西和基督,教会和会堂,犹太教和基督教。仍然互相矛盾。「我们知道这个人是罪人。我们是从摩西来的。你们是他的门徒。」
第29节:「神对摩西说话,是我们知道的;只是这个人,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来。」他们不说耶稣的名字,非常蔑视耶稣。「只是这个人,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来。」我认为,他们知道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约翰福音第6章的讲道,耶稣传讲生命的粮,他们应该知道他从哪里来。
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他又曾经一再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他甚至嘲笑他们,说:「你们也知道我,也知道我从哪里来」。第7章。「我来并不是由于自己,但那差我来的是真的;你们不认识他。」当他们说:「只是这个人,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来,」他们的意思是说,我们不知道这个人的出处,不知道来自哪个城镇。我们不愿意说他是神。事实上,他们认为耶稣是属撒但的。
这是不信者的特质。第30节,这个人回答,有点凸显了所有这一切的不理性。「他开了我的眼睛,你们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这真是奇怪。」明显的结论是简单的,他开了我的眼睛,他创造了新眼睛。他一定是来自天上。惟有神是创造主。撒但会毁坏和假冒。只有神能够创造。
他已经开了我的眼睛,而你们不知道他从那个哪里来?当不信者调查神迹时,得出的结论从开头就有,即使必须以非理性的方式运作。
最后,我们来作总结,不信是傲慢的。傲慢是什么意思?就是毁谤的、轻蔑的。从第31节到34节,你会看到不信者的傲慢态度。这个人一直在说话,他引用了一个神学家的言论,我希望有时间去发展他在这里的整个神学。「我们知道神不听罪人。」这是旧约的原则:「我若心里注重罪孽,主必不听。」这是旧约说的。这个人认识旧约。神不听罪人的说话。
「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听他。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就像我说的,在整本旧约里,没有这回事。这个人认识他的神学。他是个理性的人,他认识旧约。然后,他说:「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什么也不能做。」他不能够行这些神迹。如果他不是从神来的,他不能够做这件事。
所以,他成为了传道人,他主持了那个会议。他跟这些领袖说话。首先,他是嘲讽的,而现在,他很具体,头脑清晰,思维清醒,忠于旧约,甚至引用旧约,说,神不听罪人的祷告。他给出现实的解释,合理的、理性的、合乎逻辑的解释。而在第34节,他们却以傲慢的态度来回应。「他们回答说:你全然生在罪孽中,还要教训我们么?」那就是他们的鄙视,然后,他们采取行动,「于是把他赶出去了。」
当不信者调查神迹时,要准备面对这种情况。事情是这样发展的。会带来失望。我相信,在你的生命里一直有失望。任何多年与基督同行的人,会面对很大的失望。我们积累了这种失望。
我们要怎样应对呢?这种情况怎么能够改变呢?哦,唯一的答案,在约翰福音第6章,耶稣三次说这样的话。他说:「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然后在约翰福音6:64,他再总结:「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
不信者能够从怪诞的囚禁和捆绑,能够从邪恶的、易怒的、不可忍耐的,和不理性的状况里,得到释放和解脱的唯一途径,就是靠着神的大能。
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恳求神施恩典,不是吗?我们与罪人一起,恳求相信,我们恳求神开恩。因为,保罗说,属肉体的人不明白属神的事。对他来说,他们是愚昧的,因为,他们在属灵上被评估为死亡。
所以,我们不要怀着盼望去向他们传福音。真的,不要以为,在我们的理性中,在我们的事实中,在我们的真理中,我们有能力去粉碎不信者的盲目、黑暗和捆绑。
我们带着真理出去,我们向神呼求,吸引罪人离开不信的捆绑。我们一起祷告。
天父啊,我们感谢你,今天早上能够一起研读你的话语,但是却有很多没能够说完的真理。在我内心有点儿悲伤,因为有些事情没能够讨论,然而,对于任何经文段落,我们都可以这么说,因为你的话语是这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求你帮助我们,明白关于不信的真理,让我们更好地运用,好装备自己,让我们有期望,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无可比拟、独一无二的主耶稣,甚至是他,在宣讲真理的时候,也面对广大的不信和抗拒。
父神啊,求你让我们安息在这个事实上,叫我们明白硬心的不信者,能够从他们的信念中被拯救出来的唯一途径,就是被你自己吸引。
所以,主啊,我们祈求,在传福音的时候,求你与我们同去,以致你自己亲自吸引罪人来归向你。在一方面,我们要提醒罪人,他们要为自己的罪、不信与抗拒负责。同时,在吸引他们归向你的工作上,我们要完全倚靠你。求你帮助我们,完全放心倚靠你的目的与能力。要殷勤地、渴望捉紧你给予的机会,向人传讲福音。
父神啊,我们再次感谢你,如果没有你的启示、你的话语,我们实在无法周而复始地坐在这里敬拜你。我们不会知道怎样敬拜你。我们不会知道你是谁。我们不会知道你做了什么。我们不会知道你要求我们什么。我们不会知道你为我们预备了什么。
但是,通过你宝贵的话语,我们都知道这一切。我们一切的敬拜,讲道和教导,都是从天上来的,因为这是你写的书。我们为这本圣经里取之不尽的宝藏和真理感谢你,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用到生活里,来荣耀你。我们奉你儿子的名祈求,阿们。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and sold as a booklet.